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CarbonEastAsia项目野外考察活动纪要

发布时间:2008-07-18

     

       2008年7月7日~1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多年期合作项目A3 前瞻计划重大国际合作项目)“CarbonEastAsia:基于通量观测网络的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与模型综合研究(CarboEastAsia: Capacity building among ChinaFLUX, JapanFlux and KoFlux to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 protocols by synthesizing measurement, theory and modeling in quantify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carbon fluxes and storages in East Asia)”2008年野外考察活动在日本富士吉田举行。此次野外考察活动由日本通量观测研究网络(JapanFlux)和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Japan)具体承办。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项目成员共40余人参加了此次野外考察活动。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晓敏研究员为团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辉民研究员、温学发助理研究员、方华军助理研究员、刘帅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闫俊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韩士杰研究员、张军辉副研究员为团员,代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参加了此次野外考察活动。

       此次野外考察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ChinaFLUX、JapanFlux和KoFlux通量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对比研究:由JapanFlux提供了日本Tomakomai通量站的开路和闭路原始(10Hz)观测数据集以及常规气象数据集作为公共数据集。分别由ChinaFLUX、JapanFlux和KoFlux方面分别进行通量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ChinaFLUX的温学发博士、JapanFlux的Hirata博士和KoFlux的Kwon博士分别汇报了ChinaFLUX、JapanFlux和KoFlux的Tomakomai通量站的数据处理结果。最后由JapanFlux的Hirata博士对ChinaFLUX、JapanFlux和KoFlux通量数据结果进行了综合比较。此次对比研究将有效促进ChinaFLUX、JapanFlux和KoFlux的通量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研究。

       2)日本富士山北麓(Fuji Hokuroku, 35º 26' N, 138º 45' E)森林生态系统通量站考察活动: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系统介绍了Fuji Hokuroku森林生态系统通量站的地理位置、仪器配置与观测技术等。重点介绍了基于涡度积聚技术(Relaxed Eddy-Accumulation Technique)测定生态系统甲烷(CH4)通量;介绍了叶片和冠层尺度的生物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的测定新技术;介绍了叶面积指数的不同测定技术,包括利用激光扫描技术连续测定叶面积指数;同时重点开展了日韩土壤呼吸仪器的综合比对研究。

       3)学术交流活动:来自中、日和韩三国的20多位研究人员分别介绍了自己的研究结果。中日韩三国研究人员就东亚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野外观测、过程解析、尺度扩展与区域模拟等碳水循环研究领域的不同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中国科学院地里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晓敏研究员等重点介绍了ChinaFLUX大气水汽D/H和18O/16O同位素比值和通量原位连续观测技术在大气学和生态学中应用,介绍引起了各国科研人员的广泛兴趣并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CarbonEastAsia项目2008年野外考察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按CarbonEastAsia项目年度计划2009年野外考察活动将由ChinaFLUX承办。2009年野外考察活动将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海北通量观测站举行。 

 

1 ChinaFLUX代表团成员与CarbonEastAsia项目日本2008年野外考察活动负责人梁乃申教授合影

(左起:刘帅,方华军,闫俊华,王辉民,梁乃申,韩士杰,孙晓敏,张军辉,温学发)

 

2 CarbonEastAsia项目日本Fuji Hokuroku通量站2008年野外考察活动掠影